支剌
基本解釋
形容詞詞尾。見于 元 曲。 元 關漢卿 《魯齋郎》第二折:“全失了人倫天地心,倚仗惡黨兇徒勢,活支剌娘兒雙拆散,生各札夫婦兩分離。” 元 喬吉 《水仙子·嘲少年》曲:“紙糊鍬,輕吉列枉折尖;肉膘膠,乾支剌有甚粘。”
成語(Idiom):支剌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l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動作迅速、敏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剌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物體的動作快速、靈活。它常常用來形容人的身手敏捷,迅速的動作使人難以捉摸。也可以用來形容物體的運動迅猛,如箭矢飛快地射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剌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學作品中,較少在口語中使用。在描述人物行動敏捷、靈活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支剌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項羽橫行天下,支剌而過”,形容了項羽的行動迅猛、快速。后來,支剌就成為了一個常用的形容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剌是一個形容詞,沒有固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身手支剌,連續幾個動作都快得讓人難以捉摸。
2. 飛機降落時的速度支剌,讓乘客感到一陣陣的刺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支剌”拆分成“支”和“剌”兩個字,其中“支”字讀作zhī,“剌”字讀作là。可以將“支”想象成箭矢飛快地射出,而“剌”則表示快速的動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人或物動作快速的成語,如“疾如風”、“迅疾如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跑得支剌,一下子就到了終點。
初中生:他的擊球速度支剌,讓對手無法反應。
高中生:這個舞蹈動作要求支剌,需要有很高的技巧和靈活性。
大學生:他的思維敏捷,解題速度支剌,總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