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愆
基本解釋
三種過失。《論語·季氏》:“ 孔子 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成語(Idiom):三愆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q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犯了三個錯誤或過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愆是由“三”和“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shù)量,表示多次;“愆”表示犯錯、過失。三愆指一個人犯了三個錯誤或過失。這個成語強調(diào)了錯誤的累積效應,即一個人連續(xù)犯了三次錯誤,其后果可能會更加嚴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愆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某個方面連續(xù)犯錯或犯了多個錯誤。可以用來批評或警示那些經(jīng)常犯錯誤、不懂得改正的人。同時,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在做事情時要謹慎小心,避免連續(xù)犯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三愆的故事并不多見。由于其基本含義的直觀性,可能沒有特定的故事起源。這個成語的意義比較明確,因此在使用時,可以直接解釋其含義,而無需特定的故事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愆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已經(jīng)三愆了,再犯錯就沒有機會了。
2. 這是他三愆之后的最后機會了,如果再犯錯,他將會被開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愆”與“三次錯誤”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某個方面連續(xù)犯了三次錯誤,然后受到了嚴厲的懲罰。這樣的形象化記憶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的成語,如“一愆百誡”、“二愆俱喪”等。這些成語都強調(diào)了錯誤的嚴重性和連續(xù)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三愆了,忘記帶書包、寫錯作業(yè)、遲到了。
2. 初中生:他連續(xù)三愆,被老師批評了。
3. 高中生:他三愆之后,被學校開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