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巫蠱兒童
發音(Pronunciation):wū gǔ ér t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人利用、操縱的兒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巫蠱兒童,巫指巫師、巫婆,蠱指蠱惑、迷惑,兒童指年幼的孩子。成語中的巫蠱形容被人操縱、利用的兒童,暗示他們無知無辜,容易受到他人的欺騙和操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被他人操縱、利用的兒童,也可用于形容被他人欺騙、迷惑的任何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巫蠱兒童”出自《左傳·哀公十九年》。當時,齊國的公子重耳(后來的齊莊公)因為叛逆,被流放到了晉國。重耳年幼無知,晉國的大夫郤缺利用他的無知,假裝勸告他要回齊國,實際上是想讓他回去后被齊國的敵人所殺。郤缺利用了重耳的無知,可以說是巫蠱了他。后來,重耳得到了另一位智者的指點,才明白了郤缺的真實意圖,最終逃離了險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巫蠱兒童是一個主謂賓的成語,其中“巫蠱”為形容詞短語,修飾“兒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小男孩被那個陌生人巫蠱成了小偷。
2. 她的純真和天真很容易被巫蠱兒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巫蠱”理解為“巫師迷惑”,“兒童”理解為“被迷惑的人”。通過與“巫師迷惑”相關聯,可以更容易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巫術和蠱惑的文化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巫蠱兒童”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欺負我弟弟的大男孩就是一個巫蠱兒童。
2. 初中生:我們要警惕那些企圖巫蠱我們的人。
3. 高中生:政治家們不能成為巫蠱兒童,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