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杜
基本解釋
(1). 唐 代 韋 氏、 杜 氏的并稱。 韋 氏居 韋曲 , 杜 氏居 杜曲 ,皆在 長安 城南,世為望族。時稱“韋杜”。 宋 程大昌 《雍錄》卷七:“ 杜縣 與 五代 都城謹相并附,故古事著跡此地者多也。語謂‘城南 韋 杜 ,去天五天’,以其迫近帝都也。” 元 李好文 《長安志圖》卷中:“﹝ 樊川 ﹞ 長安 名勝之地。 周 處士 韋夐 、 唐 杜公 牧之 、 祁國 杜公 奇章 、 牛公 之居,皆在焉。 唐 人語曰:‘城南 韋 杜 ,去天尺五’,可見昔時之盛。”
(2).指 長安 城南的 韋曲 、 杜曲 。 唐 望族 韋 氏、 杜氏 世居于此。山青水秀,林木繁茂,為當時游覽勝地。后亦借指風景秀麗之地。 唐 韓愈 《出城》詩:“暫出城門蹋青草,遠於林下見春山。應須 韋 杜 家家到,秖有今朝一日閒。” 宋 陳師道 《城南寓居》詩之一:“游子莫何歸? 韋 杜 城南村。” 清 龔自珍 《點絳唇·十月二日馬上作》詞:“一帽紅塵,行來 韋 杜 人家北。”
成語(Idiom):韋杜
發音(Pronunciation):wéi d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辭或文章極為華麗、辭藻堆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韋杜是由“韋”和“杜”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韋,指的是古代一種華麗的織物;杜,指的是古代一種華麗的衣飾。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言辭或文章極為華麗,辭藻堆砌,有時候帶有一定的貶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韋杜通常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過于華麗、夸張、虛華,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言辭過于矯揉造作、不真實,或者形容人的外表裝扮過于花哨、過分注重外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李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的李斯對于韓非的批評。李斯認為韓非的言辭華麗矯揉,于是用“韋杜之言”來形容。后來,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固定的搭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太韋杜了,讓人聽得云里霧里,一點也聽不懂。
2. 這篇文章寫得太韋杜了,缺乏真實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穿著華麗的韋衣,戴著華麗的杜冠,站在舞臺上高談闊論,言辭華麗而虛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華麗言辭、辭藻堆砌相關的成語,如“華而不實”、“虛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畫畫太韋杜了,畫得花里胡哨的,一點也不真實。
2. 初中生:她的演講太韋杜了,聽得我云里霧里,完全沒有理解。
3. 高中生:這篇文章寫得太韋杜了,缺乏真實感,讀起來很別扭。
4. 大學生:他的寫作風格太韋杜了,用詞華麗卻缺乏實質內容,讓人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