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步態蹣跚
發音(Pronunciation):bù tài pán z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走路時腳步不穩,姿態搖搖晃晃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形容行走時不穩定,步伐不正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因年老、疾病或受傷而行動困難、腳步不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步態蹣跚”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二十二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國君哀公年老行動困難,但仍堅持親自視察國家事務。有一次,哀公到外地巡視時,因步履艱難,行走不穩,但仍然堅持完成了視察任務。這個故事成為了“步態蹣跚”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大了,走路有些步態蹣跚。
2. 他受傷后,步態蹣跚地走回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年老體弱,走路的時候腳步不穩,姿態搖搖晃晃,這樣就能夠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行走、姿態相關的成語,如“步履維艱”、“步步為營”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奶奶年紀大了,走路有些步態蹣跚。
2. 初中生:他受傷后,步態蹣跚地離開了操場。
3. 高中生:病后的他步態蹣跚,但仍然堅持參加了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