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俎
基本解釋
指祭祀。 宋 王珪 《使相韓琦母羅氏追封文安郡太夫人制》:“眷維同德之臣,賦政于外,方予升配三后,雖不得預于邊俎,豈不興念親之感乎?”
邊俎(biān zǔ)
發音:biān zǔ
基本含義:指刀俎,比喻職務、職責。
詳細解釋:邊俎,古代祭祀時放在祭壇兩旁的砧板和刀,用于砍割祭品。后來,邊俎逐漸泛指官職、職責和工作范圍。成語“邊俎”表示擔負某項職務或負責某項工作。
使用場景:常用于形容某人擔任某個職務或負責某項工作。
故事起源:《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則故事。項羽在劉邦建立西漢朝后,擔任了齊王的職務。有一天,項羽在齊王府中,看到齊王的邊俎上放著一塊肥肉,他心生嫉妒,便用刀將肥肉砍成碎塊。這個故事后來被用來形容擔任職務的人對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視。
成語結構:主語+擔任職務或負責工作的內容
例句:
1. 他是公司的總經理,肩負著重要的邊俎。
2. 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他要承擔起重要的邊俎。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將邊俎想象成一把鋒利的刀,表示擔負職責的意義。
延伸學習:了解其他與職務、工作相關的成語,如“職責重大”、“盡職盡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學校的邊俎,要負責教我們知識。
2. 初中生:市長是城市的邊俎,要負責城市的發展。
3. 高中生:擔任班長是我在班級中的邊俎,要負責協調各項事務。
4. 大學生:實習生是公司的邊俎,要負責完成一些基礎工作。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