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齃
成語(Idiom):蹙齃(cù hé)
發音(Pronunciation):cù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臉部表情緊張、擔憂、痛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蹙齃是由“蹙”和“齃”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蹙,意為皺眉、緊縮;齃,意為嘴唇。蹙齃形容人的臉部表情緊張、擔憂、痛苦,通常是由于內心的焦慮或困擾所引起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蹙齃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困難、痛苦或擔憂時的表情,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內心狀態或外在表現。例如,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他的臉上會露出蹙齃的表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蹙齃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書·霍光傳》的記載。當時,霍光為了保護漢武帝,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在面對困境和艱難抉擇時,他的臉上常常露出緊張、擔憂的表情,被形容為蹙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蹙齃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臉上立刻蹙齃,顯得非常擔憂。
2. 她一直蹙齃著眉頭,似乎在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蹙齃與“皺眉”、“擔憂”等詞語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表情,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情緒、表情相關的成語,如“愁眉苦臉”、“喜笑顏開”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考試前,他的臉上總是蹙齃著,看起來很緊張。
2. 初中生:每次遇到數學題,他都會蹙齃思考,尋找解題的方法。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他不禁蹙齃,但仍然努力學習。
4. 大學生:面試時,她的臉上蹙齃著,表達出內心的緊張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