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
基本解釋
(1).停下來觀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宋王 與 齊 仇也,筑 武宮 。謳 癸 倡,行者止觀,筑者不倦。”
(2).佛教修行法門之一。“止”為梵文(奢摩他)的意譯,意為掃除妄念,專心一境;“觀”為梵文(毗缽舍那)的意譯,意為在“止”的基礎上發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張通過“止觀”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國 佛教天臺宗創始人 智顗 著有《摩訶止觀》、《童蒙止觀》等書。《法苑珠林》卷一○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 齊 鄴 西 龍山 云門寺 釋 僧稠 姓 孫 ,元出 昌黎 ……初從 道房禪師 受習止觀。” 唐 杜甫 《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詩:“重聞西方《止觀經》,老身古寺風泠泠。”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夫 思大 乃 天臺 智者,本師親受三種《止觀》。”
英文翻譯
1.【醫】concentrated observation
成語(Idiom):止觀
發音(Pronunciation):zhǐ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停止觀察、觀察停止。也可表示不再關注、不再思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止觀一詞出自佛教禪宗經典《楞嚴經》,意為停止觀察、觀察停止。在佛教中,觀察是指通過深入反省自己的內心,以認知真實的自我和世界。而止觀則是指通過停止觀察,達到超越言語和思維的境地,從而達到心靈的解脫。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止觀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表達停止關注某事物或停止思考某個問題。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不再糾結于瑣事,不再過度思考,達到心靈的寧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止觀一詞最早出自佛教經典《楞嚴經》,是佛教禪宗的重要概念之一。佛教強調通過止觀的修行,可以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達到解脫和覺悟的境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止觀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止”和名詞“觀”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終于明白了,生活中的瑣事并不重要,應該止觀,享受當下的美好。
2. 在困難面前,我們要學會止觀,不再糾結于問題本身,而是尋找解決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止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山之巔,遠離世俗的喧囂,停下來靜靜地觀察周圍的一切,然后慢慢地閉上雙眼,進入止觀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若想深入了解止觀的含義,可以研讀佛教經典《楞嚴經》,了解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和理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覺得做好一道題目后就可以止觀了,不需要一直糾結在上面。
2. 初中生:當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停下來,止觀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 高中生:考試已經結束了,我們可以暫時放下學習的壓力,止觀一下周圍的美好事物。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選擇和困惑,但我們要學會止觀,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