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
基本解釋
(1).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日。 晉 周處 《風土記》:“午日烹鶩,又以菰葉裹粽黍,以象陰陽相包裹未分也。” 宋 梅堯臣 有《午日》詩。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宜忌》:“午日冰和土粉曬乾,擦小兒熱疿。”
(2).干支逢午的日子。《后漢書·陳寵傳》“猶用 漢 家祖臘”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漢 家火行盛於午,故以午日為祖也。” 宋 曾慥 《類說·燕北雜記·午日大喊》:“番兵每遇午日,如不逢兵,亦須排陣望西大喊七聲,言午是番家大王之日。”
(3).中午。 唐 張籍 《江南行》:“ 長干 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懸江口。”
成語(Idiom):午日
發音(Pronunciation):wǔ r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中午的時刻,也可指時間過得很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午日是由“午”和“日”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午,指的是十二時辰中的中午;日,指的是太陽。這個成語可以表示時間過得很快,也可以指中午的時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或者用來表示中午的時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寫作、演講等場合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午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詩經》中的一篇詩歌,其中有一句“日之方中,娛之樂之”,意思是太陽正處于中天,享受快樂。后來,這句詩逐漸演變成了成語“午日”,用來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午日”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午日。
2. 這個項目的進展太快了,簡直是午日之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成語“午日”。比如,想象太陽正處于中天時,正是中午的時刻,而中午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例如“朝三暮四”、“一日三秋”等,以擴展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的午飯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就到了午日。
2. 初中生:這個假期真是午日之火,時間過得飛快。
3. 高中生:考試前的復習時間總是午日,一轉眼就過去了。
4. 大學生:這個學期過得真快,一晃眼就到了午日。
5. 成年人:工作忙碌的時候,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猶如午日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