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俑
基本解釋
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 明 劉基 《書劉禹疇行孝傳后》:“雖有篤行守道之親,則亦文致其罪,以告哀于土偶木俑之前,彼固自以為孝,而不知其為大不孝,豈不哀哉!”
成語(Idiom):木俑(mù yǒng)
發音(Pronunciation):mù y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動物的雕像,多用于比喻形容死氣沉沉、呆板無生氣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物,是古代人們為了追求生活的延續而制作的。它們是由木頭雕刻而成的人形或動物形象,常常用于陪葬或祭祀。因為木俑是靜態的,沒有生命力,所以成語“木俑”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缺乏生氣、呆板無趣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表情呆滯、言談無趣,或形容物體缺乏生氣、沒有活力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俑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陶俑。古代人們認為生命有繼續的可能,所以在陪葬時會制作陶俑或者木俑,用來陪伴逝者的靈魂。木俑是靜態的,沒有生命力,因此成語“木俑”就用來比喻人或事物缺乏生氣、呆板無趣的樣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表情像木俑一樣,一點也看不出他的內心世界。
2. 這個房間布置得死氣沉沉的,簡直像個木俑墳場。
3. 她的演講完全沒有感染力,聽起來就像一尊木俑在讀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木頭雕刻的人形雕像,它呆呆地站在那里,沒有任何動作和表情,就像是一個木頭人一樣。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陶俑和木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他與“死氣沉沉”、“呆板無趣”相關的成語,如“呆如木雞”、“死氣沉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起來像個木俑,一點也不好玩。
2. 初中生:她的表演完全呆板無趣,就像一尊木俑一樣。
3. 高中生:他的笑容僵硬,像一尊木俑一樣沒有生氣。
4. 大學生:這個會議太無聊了,聽眾們都坐得像木俑一樣,一點反應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