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復
基本解釋
包袱。用布包起來的包裹。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 苗守義 遣衣被包復等來還。”
英文翻譯
1.cladding; coating; covering
成語(Idiom):包復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容、寬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復意為包容寬恕,不計較過錯或沖突,以和諧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過失或錯誤,給予寬容和原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復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包容和寬恕,特別是在家庭、友誼和工作環境中。它強調了人們在處理矛盾和沖突時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以促進和諧關系的建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子罕》中有一則關于孔子和子罕的對話,其中子罕犯了一個錯誤,但孔子并沒有責備他,而是寬容地包容了他的過錯。這個故事表達了孔子對包容和寬恕的重視,成為了“包復”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包含兩個漢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發生了爭執,但最終他們包復了彼此,重新建立了友誼。
2. 老師包復了學生的錯誤,給予了他們改正的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包復”和包容寬恕的含義來記憶。想象一個人用包裹(包)來修復(復)關系,表示他對他人的過錯持寬容和原諒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包容和寬恕相關的成語,如“寬以待人”、“寬心待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包復了小明的錯誤,因為他向我道歉了。
2. 初中生:老師包復了我們的遲到,因為我們有特殊情況。
3. 高中生:在團隊合作中,我們要包復彼此的不足,共同進步。
4. 大學生:大家要學會包復他人的過錯,以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