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審
基本解釋
(1).不察;未審察。《呂氏春秋·察微》:“公怒不審,乃使 郈昭伯 將師徒以攻 季氏 。” 高誘 注:“審,詳也。”
(2).不知。《戰國策·楚策四》:“ 汗明 憱焉,曰:‘ 明 愿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圣孰與 堯 也?’”《漢書·英布傳》:“謁者 隨何 進曰:‘不審陛下所謂。’”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春喧,不審尊候如何,伏惟以時善保尊重,不勝鄙劣之望。”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此怪非鬼非狐,不審何物。”
(3).指不清楚。《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員外遠觀不審,近睹分明,正是向日化香羅木的和尚。”
(4).不慎重;不周密。《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 宋 曾鞏 《與王介甫第二書》:“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 明 方孝孺 《綠疇軒記》:“ 黃 君 公謹 以學行重於鄉,鄉民有疑必問焉,有愬必赴焉,有乏必求焉。 黃君 應之不倦而處未嘗不審。”
(5).不準,不確。
成語(Idiom):不審(bù shěn)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hě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加以審查,不加以檢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審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不加以審查、不加以檢驗。它表示不對事物進行仔細的審查和檢驗,而是輕易地接受或相信。這個成語常用于指人對事物不加以深思熟慮,輕率地接受或相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審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人們對信息的盲目接受或輕信,提醒人們在面對新事物時要謹慎思考。它也可以用于形容人對別人的言行不加以審查,輕易相信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審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魯仲連列傳》。故事中,魯仲連是魯國的一位大夫,他在魯國為人正直,深受人們的敬仰。有一次,魯國的國君要求魯仲連給他治病,但魯仲連沒有仔細檢查病情,輕率地給國君開了一劑藥方。結果,國君服藥后病情加重,最終不幸去世。魯仲連因此受到了譴責,成為了人們批評的對象。從此,人們用“不審”來形容魯仲連輕率地接受并治療國君的病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不”和“審”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容易相信別人了,對別人的話從不加以審查。
2. 這個產品沒有經過嚴格的檢驗,你就輕易相信了,你也太不審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魯仲連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不審這個成語。想象魯仲連輕率地給國君開藥方的場景,以及國君因此去世的悲劇,幫助記住不審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不問”、“不辨”等,來拓展對不審的理解。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故事,如“刻舟求劍”、“杞人憂天”等,來提升對成語的整體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買了一個新玩具,媽媽問我它是不是質量好,我不審就說是。
2. 初中生:別人給我轉發了一條消息說中了大獎,我不審就相信了,結果是騙人的。
3. 高中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篇作文,我沒有認真審題,寫了一個與題目無關的內容。
4. 大學生:在選擇科研論文時,我發現有些文章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查,不能輕易相信其中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