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帛
成語(Idiom):焚帛
發音(Pronunciation):fén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燒毀布帛,比喻對財物毫不吝嗇地使用或浪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焚帛源自古代中國的一個故事。相傳,楚國有個貴族叫薛瑕,他非常奢侈浪費,不僅對自己的財物揮霍無度,還喜歡借錢給人,但從不追討。有一天,他到秦國去,秦王聽說他慷慨大方,就請他吃飯。薛瑕見到秦王時,對秦王說:“我是個窮人,連一套好衣服都沒有,不敢穿上朝見陛下。”秦王聽后非常生氣,認為薛瑕在嘲笑自己。于是,秦王讓薛瑕穿上一套貴重的絲綢衣服,然后點燃了一堆布帛,對薛瑕說:“你既然連這些布帛都不珍惜,那就燒掉吧!”薛瑕非常后悔,從此改正了自己的浪費行為。后來,人們用“焚帛”來比喻對財物毫不吝嗇地使用或浪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財物毫不節儉,揮霍浪費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勸告別人節約使用財物,珍惜資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楚國和秦國之間的歷史事件。故事中的薛瑕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他的奢侈揮霍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焚”表示燒毀,賓語“帛”指的是布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焚帛的主,買了一堆名牌包包,卻從來不用。
2. 這個公司經營不善,總是焚帛浪費,導致虧損連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焚帛”這個成語的故事情節,想象薛瑕把貴重的布帛燒掉的場景,將其與浪費財物的含義聯系起來,這樣可以更容易記憶和理解該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學習其他與節約使用財物相關的成語,如“粗茶淡飯”、“衣食父母”等。
2. 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節儉思想和文化,探索中國古代人們對財物的態度和價值觀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焚帛的主,買了很多玩具,但從來不玩。
2. 初中生:這家公司經營不善,總是焚帛浪費,導致虧損連連。
3. 高中生:他的家庭條件很好,但他從小就被教育要珍惜資源,不會焚帛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