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犧氏
基本解釋
即 伏羲氏 。《易·繫辭下》:“古者 包犧氏 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於是始作八卦。” 陸德明 釋文:“包,本又作‘庖’。”《漢書·郊祀志下》:“ 劉向 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 包犧氏 始受木德。”參見“ 伏羲 ”。
成語(Idiom):包犧氏 (bāo xī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xī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才被埋沒或被忽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犧氏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名字。包犧氏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個賢士,他以才華出眾而聞名于世。然而,由于時機不對或其他原因,他的才華卻沒有被充分發掘和利用,最終被埋沒了。因此,包犧氏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有才華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利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犧氏可以用于各種情境中,特別是用來描述一個有才華但被忽視或被埋沒的人。比如,某個公司中的一位員工非常有能力和才華,但由于領導沒有給予重視,他的才華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可以說他是一個包犧氏。又如,某個學校中的一位學生非常聰明,但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和培養,他也可以被稱為包犧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犧氏的故事來源于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具體的故事內容可能已經難以考證,但包犧氏作為一個被埋沒的人才的形象被流傳下來,并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犧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包括“包”和“犧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真正的包犧氏,他的才華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2. 這位年輕的畫家就像一個包犧氏,他的作品被忽視了很長時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包犧氏的故事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位有才華的人被埋沒在土地下,無法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像包犧氏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包犧氏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戰國時期的歷史,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比如“埋沒才華”、“默默無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包犧氏,他的畫畫技術非常好,但是沒有人知道。
2. 初中生:這個學校里有很多包犧氏,他們的才華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
3. 高中生:他是一個真正的包犧氏,他的文學作品非常出色,但卻沒有被出版社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