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制
基本解釋
(1).中等規格。《周禮·考工記·弓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鄭玄 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其弓。” 賈公彥 疏:“此以弓有長短三等,人亦有長短三等而言,取其弓與人相稱之事。”
(2).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漢書·董仲舒傳》:“ 孔子 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儉非圣人之中制也。”《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兩稱,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不佩。” 宋 蘇轍 《辭戶部侍郎札子》:“方欲酌今昔之中制,采吏民之公言。”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一》:“圣人治天下……必將有以合乎人情之所宜。是故中制者,圣人之法也。”
(3).謂從中干預。《宋史·岳飛傳》:“帝答曰:‘有臣如此,顧復何憂,進止之機,朕不中制。’” 明 張居正 《答郭華溪》:“一切剿處事宜,公所畫俱當,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
成語(Idiom):中制(zhōng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控制、管理、統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制是由動詞“中”和名詞“制”組成的成語。中有控制、管理的意思,制指統治、統領。中制的意思是控制、管理、統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制通常用于描述某個人或組織對其他人或組織進行控制、管理或統領的情況。可以用來描述國家領導人對國家的統治,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對他人的控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制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當時,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制度,通過掌握權力來統治全國。因此,中制這個成語就形象地描述了秦始皇通過控制、管理來統領全國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通過中制,成功地控制了整個公司。
2. 這位領導人以中制手段,統一了整個國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制”拆解成“中央控制”,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中制相關的成語,例如“中流砥柱”、“中興國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老師是學校的中制,她管理著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 初中生:團隊的領導是中制,他負責協調和指導我們的工作。
- 高中生:政府是國家的中制,它掌握著國家的權力和資源。
- 大學生:公司的總經理是中制,他負責管理和決策公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