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言
基本解釋
不違背諾言。《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穎達 疏:“我終不食盡其言為虛偽不實。”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終不食言,自相魚肉。”《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我 何玉鳳 絶不食言。”
成語(Idiom):不食言(bù shí yán)
發音(Pronunciation):bù shí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違背自己的承諾,言出必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食言是指說話時所說的話一定會兌現,不會違背自己的承諾。這個成語強調了言出必行的原則,表示一個人言行一致,信守諾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食言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守信用、言出必行的品質。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贊美那些能夠信守承諾、言出必行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常常食言、不守信用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食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相傳,晉國的國君晉文公曾經與齊國的國君齊桓公訂立了一個盟約,雙方約定要互相幫助,共同對抗外敵。后來,晉國遭到了外敵的入侵,晉文公向齊桓公請求幫助。齊桓公立即派出了大軍前來支援,兌現了自己的承諾。這個故事傳揚開來,后人用“不食言”來形容一個人言出必行的品質。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食言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不”表示否定,“食”表示吃,吃進肚子里,喻指接受、兌現,“言”表示說話、承諾。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守信用的人,從來不食言。
2. 這個企業非常重視信譽,一直以來都是言出必行,從不食言。
3. 我們應該向那些不食言的人學習,保持承諾,守信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不食言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飯桌上,面前擺滿了各種美食,但他卻毫不動心,堅持不吃食物,表示他不食言,言出必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還可以了解其他與信用、誠信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守信用”、“言而有信”等,來進一步拓展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朋友約好一起去公園玩,我一定不食言,一定會去。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課后完成作業,我一定不食言,按時完成。
3. 高中生:我答應了父母要好好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我一定不食言,努力實現目標。
4. 大學生:作為學生干部,我答應了同學們的要求,一定不食言,認真為大家服務。
5. 成年人:我承諾給孩子買禮物,我一定不食言,一定會履行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