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諫
基本解釋
唐 宋 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為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為諫官。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之。 明 初廢諫院,以給事中兼領監察與規諫,兩者開始合流。至 清 雍正 元年,又使之同隸都察院,于是臺諫完全合二為一。 宋 李綱 《上淵圣皇帝實言封事》:“立乎殿陛之間與天子爭是非者,臺諫也。”《宋史·蕭服傳》:“ 服 文辭勁麗,宜居翰苑。朕愛其鯁諤,顧臺諫中何可闕此人!”
成語(Idiom):臺諫(tái jiàn)
發音(Pronunciation):tái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在君主面前直言規勸,以正其過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臺諫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臺”指的是官員在君主面前進諫的地方,而“諫”則是指直言規勸。臺諫的含義是指官員在君主面前直言規勸,以正其過失。這個成語強調了官員應該勇于直言,不畏權勢,以幫助君主改正錯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臺諫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官員在面對君主時,敢于直言不諱地規勸君主,以糾正錯誤。它可以用來形容任何人在面對權威時,勇于提出批評和建議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臺諫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官員。相傳,明朝時期,官員楊榮在明成祖面前直言規勸,批評了明成祖的一些錯誤行為。明成祖雖然感到憤怒,但最終接受了楊榮的建議,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臺諫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臺諫是一個動賓短語,由“臺”和“諫”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勇于臺諫,向領導提出了改進工作的建議。
2. 在古代,臺諫是官員的責任和義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臺諫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員站在高臺上,勇敢地對君主進行規勸和批評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中國歷史中的臺諫事件,了解官員在古代如何向君主進諫,以及他們的勇氣和智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我要臺諫,因為我不喜歡這個游戲。
2. 小學生:我勇敢地臺諫,告訴爸爸我不喜歡吃菜。
3. 初中生:學生會代表勇于臺諫,向校長提出了改進學校設施的建議。
4. 高中生:作為班長,我要臺諫,向老師反映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
5. 大學生:作為學生代表,我要臺諫,向學校領導提出改革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