覰覦
成語(Idiom):覰覦
發音(Pronunciation):qū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渴望得到或貪求他人的財物或地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覰覦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對他人的財物或地位產生強烈的渴望和貪求。這個成語常常帶有一種貪婪和不滿足的意味,暗示人們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貪圖他人的東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覰覦一詞常用于諷刺和批評他人的貪婪和不滿足心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那些對別人的成就和財富忌妒心強、想要取而代之的人。此外,覰覦也可以用來描述對權力、地位或榮譽的貪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覰覦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賈生給屈原寫信,希望能夠與他結為親家。賈生表達了對屈原的崇敬之情,但屈原卻回信稱他“覰覦賈生之地位”。這個故事的含義是,賈生想要通過與屈原結親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屈原卻看出了他的貪婪之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覰覦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覰”是動詞,意思是“覬覦,貪求”,“覦”是動詞,意思是“貪求,渴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財富總是覰覦不已,從來不知足。
2. 這個人總是覰覦權力,不擇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私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覰覦”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眼睛發光,盯著別人的財物或地位,表示他渴望得到或貪求的心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覬覦”、“貪婪”等,以加深對貪婪和不滿足心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總是覰覦別人的玩具,從來不滿足于自己的。
2. 初中生(13-15歲):有些同學覰覦其他同學的成績,卻不愿意付出努力。
3. 高中生(16-18歲):有些學生為了追求名牌大學的錄取,覰覦別人的機會,甚至不擇手段。
4. 大學生及以上:他們覰覦別人的工作機會,卻不愿意付出努力去爭取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