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劄子
基本解釋
指已擬定而未用璽的詔令。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宗室覃恩免解》:“ 邁 以待制侍講內宿,適蒙宣引……時所攜只是白札子,蒙徑付出施行。遂一例免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自軍興以來,機速事皆以白札子徑下,有司既報行,然后赴給、舍書押降敕。”《明史·劉體乾傳》:“踰年詔趣進金花銀,且購貓睛、祖母緑諸異寳。 已 上書力諫, 體乾 請從 已 言,不納。內承運庫以白札索部帑十萬。”
成語(Idiom):白劄子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ā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白劄子是指白紙一張,比喻沒有寫上字句或沒有寫上重要內容的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劄子原指紙張上沒有寫字的一面或一張空白的紙。后來,這個成語引申為比喻沒有寫上字句或沒有寫上重要內容的紙,形容文章或言辭中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或重要的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劄子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文章、演講或言辭中缺乏實質性的內容,或者形容人的言辭空洞、無關緊要。適用于日常生活、教育、文學等各個領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劄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紙張制作工藝。在古代,紙張制作工藝相對落后,紙張昂貴且稀缺。因此,人們常常將紙張的空白一面稱為“白劄子”,以凸顯紙張的珍貴和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這個詞匯引申為比喻沒有寫上字句或沒有寫上重要內容的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劄子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白”和名詞“劄子”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一直是白劄子,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
2. 這篇文章太白劄子了,沒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紙張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記憶。想象一張空白的紙,沒有寫上任何字句,就像白劄子一樣。可以將“白劄子”與缺乏內容或重要觀點的文章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紙張相關的成語,如“墨守成規”、“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都與紙張有關,可以進一步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的作文里沒有任何重要的內容,就像是一張白劄子。
2. 初中生:老師給我的作業評語里說我只是空洞地羅列了一些觀點,完全是白劄子。
3. 高中生:我這次的演講準備不充分,導致內容空洞,聽眾都覺得是白劄子。
4. 大學生:我寫的論文內容不夠豐富,導致評委認為是一篇白劄子。
5. 成年人:他的發言一直都是空洞的,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就像是白劄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