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愚
基本解釋
(1).平庸愚味。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南史·張纘傳》:“時 纘 從兄 謐 聿 并不學問,性又凡愚。”《百喻經·婦女患眼痛喻》:“凡愚之人,亦復如是。”
(2).指平庸愚昧的人。 唐 慧能 《壇經·疑問品》:“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浄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
反義詞
成語(Idiom):凡愚
發音(Pronunciation):fán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切愚昧無知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凡愚是由“凡”和“愚”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凡指一切,愚指愚昧無知。凡愚合在一起,表示所有的愚昧無知之人。這個成語形容那些缺乏知識、見識狹窄、思想陳舊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凡愚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思維簡單、見識淺薄、不善于思考的人。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都可以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凡愚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荀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他在這本書中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并且警示人們要遠離愚昧無知。這個成語正是出自他的這本書,用來形容那些不愿意學習、思考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凡愚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凡愚自居,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識。
2. 這個人思維狹隘,真是個凡愚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凡愚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頭腦中只有兩個字“凡”和“愚”,表示他的思維非常簡單和愚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智慧和無知相關的成語,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和“一知半解”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加深對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幾個同學不愛學習,老師說他們是凡愚之人。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只顧玩游戲,不愿意學習,真是凡愚。
3. 高中生:凡愚之人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和深度。
4. 大學生:大學是一個開闊思維的地方,不應該有凡愚之人存在。
5. 成年人: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避免成為凡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