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旨
基本解釋
(1).皇帝的詔諭。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乃詔陪侍,奉述中旨。” 唐 羅隱 《使者》詩:“使者銜中旨,崎嶇萬里行。” 清 藍啟肅 《送郭華野總制湖廣》詩:“中旨纔傳出 漢 宮,直教歡喜到兒童。”
(2). 唐 宋 以后不經中書門下而由內廷直接發出的敕諭。 宋 王讜 《唐語林·方正》:“今奉太后中旨,有命學士草廢立令。”《宣和遺事》前集:“ 貫 ( 童貫 )由此恃功,稍專軍政,選置將吏,皆取中旨,不復關朝廷矣。”《明史·鄒智傳》:“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符合君主的意旨。《史記·商君列傳》:“ 鞅 復見 孝公 ,益愈,然而未中旨。”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起予圣懷,發言中旨。”
成語(Idiom):中旨
發音(Pronunciation):zhōng z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心思想或主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旨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描述一個觀點、文章、演講或討論的中心思想或主旨。它強調了一個事物的核心意義或主要目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旨常常用于文學作品、演講、辯論或學術討論中,用來指代一個觀點或論據的主要論點。在寫作或演講時,使用中旨可以幫助讀者或聽眾更好地理解作者或演講者的意圖和觀點,從而更好地與作者或演講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旨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用來描述文學作品的主旨。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成為用來描述各種觀點、演講或討論的主旨的常用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中”表示中心或核心,“旨”表示目的或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的中旨是要告訴讀者,教育的重要性超過了任何其他因素。
2. 演講者的中旨是要呼吁大家關注環境保護問題。
3. 這篇論文的中旨是要探討社會發展與人類幸福感的關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中旨這個成語。例如,可以聯想“中”字的形狀像一個人站在中間,表示中心,而“旨”字的發音與“指”字相似,表示指向目標或意義。通過將這兩個形象聯想起來,可以更容易記住中旨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地學習和理解中旨這個成語,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演講稿或學術論文來進一步探索中旨的應用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愛護環境是我們的中旨,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
2. 初中生:讀完這本小說,我覺得它的中旨是要告訴我們要勇敢面對困難,永不放棄。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中旨是要引起我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呼吁大家積極參與改變。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