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
基本解釋
(1).傳說 隋 董慎 被冥府追為右曹從事,召 常州 秀才 張審通 掌書記。 慎 令為判,申天府。有黃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當。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審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來云,甚允當。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兒擘為耳,安于額上,曰:“塞君一耳,與君三耳,可乎?”后 審通 復活,覺額癢,涌出一耳,尤聰。時人笑曰:“天有九頭鳥,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為典,謂人聰明穎悟,異于往常。 宋 蘇軾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雨快。”參閱 施元之 注 蘇 詩引 宋 張君房 《脞說》。
(2).謂兩耳之外別有一耳,主聽。為 先秦 名家詭辯論題之一。《孔叢子·公孫龍》:“ 公孫龍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成語(Idiom):三耳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ě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耳聰目明,能夠聽到和看到別人聽不到和看不到的事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耳一詞源自《莊子·外篇·齊物論》中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說,一天能夠聽到道理,就可以死了。這里的“朝聞道”指的是能夠領悟道理的人,而“夕死可矣”則表示他們的智慧已經達到了極致,沒有什么可以再學習的了。后來,人們將其引申為形容一個人聰明過人,能夠聽到和看到別人聽不到和看不到的事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耳一詞通常用來稱贊一個人聰明睿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涵。可以用在形容一個人的智慧過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和內涵的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篇·齊物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著作之一,其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被引申為成語“三耳”。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三耳之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
2. 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真是獨特,他是個三耳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耳”與一個聰明、智慧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莊子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三耳之人,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我希望成為一個三耳之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
3. 高中生:他是個三耳之人,能夠看到事物背后的深層次含義。
4. 大學生:作為一個學習者,我們應該努力成為三耳之人,不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