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鄽
成語(Idiom):通鄽 (tōng bō)
發音(Pronunciation):tōng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相互推諉,互相推卸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通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通指相互,鄽指推卸責任。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互相推諉,互相推卸責任,不愿意承擔責任或者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鄽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問題時互相推卸責任,不愿意承擔責任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工作場景、家庭關系、團隊合作等各種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通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禮記·大學》中,原文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鄽百姓,百姓歸心。”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家庭能夠治理好,國家就能夠平穩,天下就能夠安寧。而要治理好一個家庭,就需要親自去了解百姓的心聲,而不是僅僅聽信別人的言辭。后來,人們將“通鄽百姓”這個詞語簡化為通鄽,用來形容相互推卸責任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通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互相通鄽,無法解決問題。
2. 在團隊中,不能出現通鄽的現象,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通鄽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互相推來推去,彼此不愿意承擔責任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責任相關的成語,如推諉、推卸責任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這些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兩個同學都是通鄽,都不愿意承認自己做錯了。
2. 初中生:班上的同學經常互相通鄽,導致問題很難解決。
3. 高中生:在團隊合作中,如果出現通鄽的情況,就會影響整個團隊的效率。
4. 大學生:在工作中,不能出現通鄽的現象,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