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
成語(Idiom):惰性(duò xìng)
發音(Pronunciation):duò x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懶惰、遲鈍的性格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惰性是指人們在行動上遲緩、懶散,缺乏積極主動性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下的人往往缺乏進取心和動力,對于完成任務或追求目標缺乏積極的行動意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個人或集體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表現出的懶散、遲鈍、不積極的態度。它可以用來批評或警示那些缺乏努力和動力的人,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面對生活和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惰性一詞最早出自《四書集注》中的《大學》一書。在這本書中,惰性被描述為人們的一種惡習,它會阻礙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學說,強調了個人應該努力克服懶惰,追求進步和成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惰性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惰”表示懶惰、遲鈍,“性”表示性格、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惰性使得他無法在工作上取得進展。
2. 這個團隊的惰性讓他們失去了許多機會。
3. 我們不能被惰性所束縛,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惰性”這個成語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1. 將“惰性”與懶惰、遲鈍的形象聯系起來,幫助你理解其基本含義。
2. 創造一個與“惰性”相關的故事,以幫助你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惰性”相關的成語,例如“惰性思考”、“惰性思維”等,可以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這個主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做作業,因為惰性讓我沒有動力。
2. 初中生:他的惰性使得他無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克服惰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