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伏
基本解釋
趴伏。《金瓶梅詞話》第十回:“且表 西門慶 ,跳下樓窗,順著房山,扒伏在人家院里藏了。”
成語(Idiom):扒伏
發音(Pronunciation):bā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動物躲藏在地下或低下的地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扒伏是由兩個詞語組成的成語,扒指用手抓住或挖掘,伏指躲藏或隱藏。扒伏形容人或動物躲藏在地下或低下的地方,以避免被發現或攻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扒伏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躲藏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賊偷竊時躲藏在暗處、戰士戰斗時躲藏在地下、動物躲避敵人時躲藏在草叢等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游俠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楚國的楚懷王派人偷襲齊國,結果被齊國的齊宣王發現并打敗。在這個故事中,楚國的人躲藏在地下以進行偷襲,后來這個情景被形容為扒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扒伏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扒”和動詞“伏”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賊扒伏在墻角,等待著最好的時機進行偷竊。
2. 戰士們扒伏在地下,等待著敵人靠近后發動攻擊。
3. 獵人看到動物扒伏在草叢中,輕手輕腳地接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扒伏與人或動物躲藏在地下或低下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或動物扒著土壤,身體躲藏在低洼處,以避免被發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隱匿”,“藏身”,“潛伏”等,來擴展對躲藏行為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捉迷藏游戲中扒伏在樹下,沒被找到。
2. 初中生:警察在夜晚巡邏,突然發現有人扒伏在草叢中。
3. 高中生:這個間諜潛伏在敵方軍隊中,時刻扒伏在地下,等待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