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異
成語(Idiom):貶異(biǎn yì)
發音(Pronunciation):biǎn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貶低、詆毀他人的異己觀點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貶異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貶意為貶低、詆毀,異意為異己觀點或行為。該成語指的是貶低他人的不同觀點或行為,表達出對異議的不容忍或排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不容忍他人的異議或不同觀點,特別是在討論、爭論或批評的語境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貶異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十三年》。當時晉國貴族公子重耳作為親王,但他不滿足于自己的地位,反而喜歡與平民交往,與人民一起勞動。其他貴族對此非常不滿,認為他的行為是異乎尋常的,于是開始貶低他的行為并詆毀他的異己觀點。后來,公子重耳逃離了晉國,最終成為了著名的晉國君主——晉文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動詞“貶”和名詞“異”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貶異別人的觀點,不愿意接受不同的意見。
2. 在討論中,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異見,而不是貶異他們的觀點。
3. 他的行為太過分了,不僅貶低了我的觀點,還詆毀了我的人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貶異”理解為“貶低異己”,這樣可以更容易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貶異”相關的成語,如“貶斥”、“貶損”等,以擴大對于貶低他人觀點的表達方式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貶異我的畫,說它們不好看。
2. 初中生:老師總是貶異我的觀點,不給我機會發表意見。
3. 高中生:同學們應該尊重彼此的觀點,而不是貶異對方的意見。
4. 大學生:在學術界,我們應該鼓勵多樣性,而不是貶異他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