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公
基本解釋
古代官名。指三上公。《穆天子傳》卷一:“丙寅,天子屬官效器,乃命正公 郊父 受敕憲。” 郭璞 注:“正公,謂三上公,天子所取正者, 郊父 為之。”《后漢書·獨行傳·周嘉》:“﹝ 周燕 ﹞當下蠶室,乃嘆曰:‘我 平王 之后,正公玄孫,豈可以刀鋸之餘,下見先君!’遂不食而死。”
成語(Idiom):正公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態度或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公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具有公正、公平的品質。這個成語強調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態度,在處理事務或對待他人時均不偏袒任何一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公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公務員、法官、仲裁員等職業中的公正行為。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糾紛、爭議或決策時保持公正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魯仲連和鄒陽是魯國的兩位賢臣,他們一起進諫國君,勸其正大光明地處理政務。他們的言辭非常直接而公正,因此被稱為“正公”。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公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正”表示正直、公正,而“公”表示公正、公平。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裁決案件時一直保持正公的態度。
2. 這位法官以正公的原則審理每一個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公”理解為“正直的官員”。正直的官員會以公正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不偏不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正、公平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公平合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在考試時要對每個學生都正公對待。
2. 初中生(13-15歲):學生會議上,我們應該以正公的態度聽取每個人的意見。
3. 高中生(16-18歲):領導應該對待每個員工都保持正公的態度,不偏袒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