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袖
成語(Idiom):貉袖(hé xiù)
發音(Pronunciation):hé x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假裝謙虛,實際上心高氣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貉,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袖,指衣袖。成語“貉袖”比喻表面謙虛,內心卻自負自滿,心高氣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表面上謙虛,實際上自視甚高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人虛偽謙虛、傲慢自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齊國。相傳,齊國有一位名叫鮑叔牙的大臣,他非常聰明能干,但卻總是裝作謙虛低調的樣子。有一次,鮑叔牙參加了齊國的科舉考試,考試結束后,他把卷子交給了考官。考官看了一眼就說:“這卷子寫得很好,一定是鮑叔牙的作品。”鮑叔牙聽后心里非常高興,但是他表面上卻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怎么可能是我寫的呢?我只是個平凡的人。”從此以后,人們就用“貉袖”來形容那些表面謙虛,實際上心高氣傲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戴著一副貉袖的面具,讓人很難接近他。
2. 雖然他平時說話很客氣,但實際上卻是個貉袖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貉袖”與假裝謙虛的人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把自己的手藏在袖子里,假裝謙虛,實際上內心自負自滿的樣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貉袖”相關的成語,如“虎頭蛇尾”、“狗仗人勢”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并提高對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6-12歲):他在班級里總是裝作很謙虛,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個貉袖之人。
中學生(13-18歲):她表面上謙虛,實際上卻自視甚高,真是個貉袖之人。
大學生(19-22歲):他的成績很好,但他總是說自己只是運氣好,這種貉袖的態度真讓人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