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愞
成語(Idiom):畏愞(wèi nóng)
發音(Pronunciation):wèi n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膽小怕事,缺乏勇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畏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畏意為害怕,愞意為膽怯。合在一起形容一個人膽小怕事,缺乏勇氣,不敢冒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畏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挑戰或壓力時,膽怯退縮,不敢積極應對。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也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膽小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畏愞這個成語出自《尚書·周書·文王世子》。故事中,文王的兒子武王在戰斗中非常勇敢,而文王的另一個兒子畏愞,不敢冒險。這個成語由此而來,用來形容膽小怕事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畏愞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畏愞的性格讓他錯失了很多機會。
2. 面對困難,我們不能畏愞退縮,要勇敢面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畏愞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膽怯地退縮,因為害怕而缺乏勇氣,這樣可以加深對該成語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畏首畏尾、畏敵如虎等,來擴大對于膽小怕事的人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畏愞的孩子,不敢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
2. 初中生:在班上表演時,他畏愞地忘詞了,沒有完成演出。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有些學生變得畏愞,不敢積極備考。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畏愞”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