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時區
【標準時區】
成語(Idiom):標準時區
發音(Pronunciation):biāo zhǔn shí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際通用的將地球劃分為24個時區的標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標準時區是根據地球自轉的規律,將地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1小時。標準時區的設立,方便了全球各地的時間統一和交流協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描述時間統一和協調的情境,如國際會議、航班時刻表、跨時區的通訊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標準時區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世紀末的英國,當時全球各地的時間以當地太陽的位置為準,但隨著鐵路和電信的發展,時間統一和協調成為必要。于是1884年,國際經度會議在華盛頓召開,決定將地球劃分為24個時區,以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時間作為標準時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標準”和“時區”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需要根據標準時區來安排會議時間。
2. 航班的起飛時間是按照標準時區來計算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標準時區的英文縮寫“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與“標準時區”相對應,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時區劃分,了解世界時鐘的使用方法,以及了解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概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國共有五個標準時區。
2. 初中生:標準時區的設立方便了全球各地的時間統一和交流。
3. 高中生:我對標準時區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為了解決不同地區時間差異而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