鐐杻
成語(Idiom):鐐杻
發(fā)音(Pronunciation):liào n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被束縛、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內(nèi),無法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鐐杻的含義源自古代的刑罰,指用鐵鏈將人腳踝束縛起來,限制其行動自由。引申為在某種條件或限制下無法自由發(fā)展,受到束縛和限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個人、組織或國家在某種條件、制度或環(huán)境下受到限制和束縛的狀態(tài)。也可用于形容個人的思想、行動受到約束,無法自由展示和發(fā)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鐐杻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宋梁人陸機的《文賦》中,原文為“杻鐐之罪,豈特身之所不安,而且心之所不遂欲也”。陸機在文章中運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的思想受到束縛,無法自由發(fā)展。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生都在鐐杻的環(huán)境中工作,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2. 這個組織受到政府的鐐杻,無法自由發(fā)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成“鐐子”和“杻子”。鐐子是古代用來束縛人的鐵鏈,而杻子是古代用來束縛人腳踝的木制器具。聯(lián)想這兩個詞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相關(guān)成語,如“束手無策”、“束縛自己”等,以拓展對于受限制和束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在家里被鐐杻了,不能出去玩。
2. 初中生:班級的規(guī)定太多了,我們總是被鐐杻在學習上,沒有自由發(fā)展的空間。
3. 高中生:高考前,學生們都感覺被各種考試和學業(yè)壓力所鐐杻,無法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4. 大學生:大學期間,社交圈子的限制和學業(yè)的要求使我感到被鐐杻,無法享受自由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