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緘
基本解釋
揭開器物或書札的扎束或封口。 唐 獨孤及 《清簟賦》:“發緘而冰氣驚客,入座而波文滿目。” 唐 李商隱 《為河東公謝相國京兆公啟》:“伸紙發緘,悸魂流汗。”《元史·成宗紀一》:“凡上封事者,命中書省發緘視之,然后以聞。”
成語(Idiom):發緘
發音(Pronunciation):fā j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文或信件被封緘起來,不被公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緘的字面意思是“封緘起來”。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公文或信件被封存起來,不被公開或泄露出去。它也可以用來比喻秘密被保守,不外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一些涉及機密或重要事務的文件,如政府公文、商業合同、私人信件等。它可以用于說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對于信息的控制和保護的必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的行政管理。在古代,官員在處理機密文件時,往往要將文件封緘起來,并在封口處蓋上官印。這樣做的目的是確保文件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防止文件被篡改或泄露。因此,發緘成為了封存文件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發”和賓語“緘”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份文件涉及國家機密,必須發緘保存。
2. 他把信件發緘后,親自送到了收件人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發緘”與“封緘”進行聯想,因為它們的意思相似,都是指將文件封存起來。此外,可以將“發緘”與“保密”聯系在一起,因為發緘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文件的機密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文書管理制度,以及封緘的歷史和演變。還可以學習其他與保密有關的成語,如“閉口不談”、“秘而不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交給我們的作業,我們要發緘,不能讓同學們抄襲。
初中生:我寫的日記很私密,我會把它發緘,不讓別人看到。
高中生:這份考試試卷是機密文件,必須發緘,以免泄露答案。
大學生:公司的商業計劃書需要發緘,以保護商業機密。
成年人:我收到了一封信件,上面寫著“發緘”,說明是重要的文件,不能隨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