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氣
基本解釋
[釋義]
(動)心里感到不痛快而發出的長氣,發出聲音,多用于口語。
[構成]
動賓式:嘆|氣
[例句]
小明唉聲嘆氣。(作謂語)
[同義]
嘆息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sigh; heave a sigh
詳細解釋
◎ 嘆氣 tànqì
[sigh;heave a sigh] 舒發心中憤郁之氣
舒發心中憤郁之氣。 晉 潘尼 《送盧景宣》詩:“嘆氣從中發,灑淚隨襟頽。”《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 何玉鳳 ﹞想到這里,不禁長嘆了口氣。 張金鳳 道:‘姐姐嘆氣,也當不了説話。’”
因心里不痛快或不如意而吐出長氣,發出聲音。《水滸傳》第十六回:“那十個廂禁軍雨汗通流,都嘆氣吹噓,對老都管説道:‘我們不幸,做了軍健……我們直恁地苦!’”《蕩寇志》第七八回:“ 蔡京 不做聲,搖著頭只是嘆氣。” 丁玲 《水》:“他們不住的走去走來,不住的要嘆氣,心被不安和憐憫凍住。”
成語(Idiom):嘆氣
發音(Pronunciation):tàn q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因為無奈、沮喪、失望等情緒而發出的嘆息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嘆氣是一種自然的反應,通常表示對某種情況或事物的不滿、無奈或失望。嘆氣可以是聲音表達,也可以是一種行為表達。它可以用來表達個人的情感,也可以用來表達對他人的同情或關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嘆氣可以出現在各種場景中,比如面對挫折或困難時,感到無可奈何時,對他人的不幸或悲傷感到惋惜時,對某種事物的失望或不滿時等等。嘆氣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可以通過聲音、姿態和表情來傳達情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嘆氣這個成語起源于古代。古人常常將情感通過吐氣的方式來表達,嘆氣就是其中一種。古代人常常面對各種困境和不公平的現象,感到無奈和失望,于是發出嘆息聲來表達內心的情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嘆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嘆”是動詞,表示發出嘆息聲;“氣”是名詞,表示氣息、呼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到這個消息后,不禁嘆了一口氣。
2. 面對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只能嘆氣。
3. 她聽到朋友的遭遇后,不由得嘆了口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嘆氣”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挫折等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聯想。同時,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多使用這個成語,加深對其含義和用法的理解與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情感表達相關的成語,如“嘆為觀止”、“嘆為止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嘆了一口氣。
2. 初中生:面對學業的壓力,他不禁嘆了口氣。
3. 高中生:聽到朋友的不幸遭遇,她嘆了一聲氣,表示同情。
4. 大學生:面對就業的困難,他只能嘆氣。
注意:以上舉例僅供參考,具體造句應根據實際情境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