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焙
基本解釋
用艾炷熏炙。喻苦楚。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你用心兒撥雨撩云,我好意兒傳書寄簡。不肯搜自己狂為,只待覓別人破綻。受艾焙權時忍這番。”
成語(Idiom):艾焙
發音(Pronunciation):ài b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質或學問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艾焙是由“艾草”和“焙燒”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艾草是一種具有濃烈香氣的草藥,而焙燒則是將物品置于火中進行烘烤。艾焙比喻人的品質或學問經過長期的修煉和磨礪,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學問、品質或技藝非常高超、出類拔萃的情況。可以用來贊美那些經過長時間努力,不斷追求進步,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艾焙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韓非子·難一》。故事中,有兩位古代大儒,一位是韓非子,他擅長法家學說;另一位是荀子,他擅長儒家學說。兩人互相辯論,各自展示自己的學問,最終無法分出勝負。后來,有人用艾草來燒烤,荀子聞到香氣,便離開了辯論場地去看。而韓非子則堅持留在原地,沒有受到香氣的干擾。這個故事說明了韓非子的學問已經達到了如艾草焙燒一般的高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艾焙是由兩個詞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問已經達到了艾焙的地步,無人能及。
2. 這位藝術家的技藝已經達到了艾焙之境,令人嘆為觀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的發音與艾草的香氣聯系起來,想象人的學問或品質像是經過長時間的烘烤,變得香氣四溢,達到了艾焙的境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韓非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他們對古代中國哲學的貢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畫畫技藝已經達到了艾焙的地步,老師都夸獎他。
2.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艾焙的科學家。
3. 初中生:他的文學才華已經達到了艾焙之境,寫的文章讓人嘆為觀止。
4. 高中生:他的音樂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艾焙的境地,每次演出都令人震撼。
5. 大學生:我希望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達到艾焙的水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