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
成語(Idiom):朝三暮四 (cháo sān mù sì)
發音(Pronunciation):cháo sān mù s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心思不定,反復無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朝三暮四是一個比喻,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原文是“且夫天下者,莫不謂是賢。然而子獨不見,朝三暮四乎?”意思是說,世人都認為這個人是聰明的,但是你為什么看不出來,他早上說三,晚上又說四呢?這個成語后來被引申為指人心思不定,反復無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一個人經常變卦,思想不穩定,容易改變主意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孟子·公孫丑上》中的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朝(morning)三(three)暮(evening)四(four)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朝三暮四,一會兒說是這樣,一會兒又說是那樣。
2. 這個人朝三暮四,你可不能輕易相信他的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朝三暮四這個成語與人們吃早飯的時間聯系起來,早上吃三個餃子,晚上吃四個餃子,表示人心思不定,反復無常的特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人心思不定相關的成語,如“朝秦暮楚”、“目無全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朋友經常朝三暮四,我們一起玩游戲的時候,他總是改變主意。
2. 初中生:老師講解的時候,有些同學總是朝三暮四,不知道他們到底聽懂了沒有。
3. 高中生:有些學生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朝三暮四,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什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