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吏
成語(Idiom):作吏(zuò lì)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擔任官吏或從事官僚職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作吏一詞出自《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其中的“事思敬”一句,解釋為對待官職要以敬意對待,盡心盡力,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作吏一詞多用于描述人們對于擔任官職的態度,強調要積極盡責,恪守職責,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作吏一詞的故事起源于孔子的言論,強調了一個人在擔任官職時要以敬意對待,盡心盡力,不敢有絲毫懈怠之心。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種價值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作吏是一個動詞短語,由“作”和“吏”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以作吏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2. 在他的領導下,整個團隊都以作吏的精神工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作吏”與“盡責”、“恪守職責”等詞語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思想中的其他價值觀,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和官員職責。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將來能做一個作吏的人。
2. 初中生:作吏不僅要有才能,還要有責任心。
3. 高中生:作吏是一種崇高的職責,需要時刻保持清正廉潔的品格。
4. 大學生:作吏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良好的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