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鞫
基本解釋
亦作“ 乞鞠 ”。請求復審。《周禮·秋官·朝士》“期外不聽”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云:“若今時徒論決,滿三月,不得乞鞫。” 漢 王符 《潛夫論·述赦》:“被冤之家,乃甫當乞鞠,告故以信直,亦無益於死亡矣。”《宋書·蔡廓傳》:“但令家人與囚相見,無乞鞫之訴,便足以明伏罪。”
成語(Idiom):乞鞫
發音(Pronunciation):qǐ j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向別人求教或請問,以獲取知識或解決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乞鞫由兩個字組成,乞意為乞求、請求,鞫意為詢問、請教。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向他人請教問題或尋求幫助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乞鞫常用于形容某人在學習或解決問題時虛心請教他人,以獲取更多知識或解決難題。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待學習的態度,表示他愿意虛心向他人學習并不斷進步。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乞鞫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公冶長》。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在學習時常常虛心請教他人。有一次,公冶長請教孔子關于禮儀的問題,孔子回答說:“你在乞鞫嗎?”這個故事流傳下來,成為了形容虛心向他人請教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乞鞫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乞是動詞,鞫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學習時總是乞鞫他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2. 作為一個好學者,他習慣于乞鞫他人,以獲得更多的學術見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學習的路上遇到了一個路標,上面寫著“乞鞫”,提醒他在學習時要虛心向他人請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學習、求知相關的成語,比如“問道于盲”、“不恥下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課堂上經常乞鞫老師,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識。
2. 初中生:我對數學有困惑,所以我會乞鞫同學們的幫助。
3. 高中生:我在準備高考時,會乞鞫老師和同學們的意見,以便找到最佳的學習方法。
4. 大學生:大學生活中,我會乞鞫導師和學長學姐的經驗,以幫助自己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