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鼓
基本解釋
古代樂器。狀如博局,中開圓孔,恰容其鼓,擊之以節樂。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鳥囀歌來,花濃雪聚,玉律調鐘,金錞節鼓。”《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一》 宋 郭茂倩 題解:“三曰大橫吹部,其樂器有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七種,凡二十九曲。”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次列數架,大皷,或三或五,用木穿貫,立於架座上。又有大鐘,曰景鐘,曰節皷。”
成語(Idiom):節鼓(jié gǔ)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精神飽滿,意志堅定,毫不畏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鼓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節指的是鼓的皮,鼓指的是樂器。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形容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意志堅定,毫不畏懼。比喻在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的積極態度和堅定決心。可以用于表揚他人的勇敢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也可以用來鼓勵自己在困難時保持積極的心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名叫魯班的木匠,他非常善于制作樂器。一天,他制作了一只特別的鼓,這只鼓被稱為“節鼓”。這只鼓的特點是鼓面緊繃,聲音洪亮,能夠鼓舞人的士氣。后來,人們將這只鼓用來比喻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非常飽滿,意志堅定,毫不畏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難面前始終保持著節鼓的精神,從不退縮。
2. 面對挑戰,我們要像節鼓一樣堅定不移地前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鼓”這個成語與一個人堅定、飽滿的精神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打著緊繃的鼓,聲音洪亮,精神飽滿,毫不畏懼的樣子,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和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傳統樂器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鼓的知識,包括不同種類的鼓和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表現得像節鼓一樣,永不放棄。
2. 初中生:只要我們像節鼓一樣堅持不懈,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3. 高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像節鼓一樣保持精神飽滿,勇往直前。
4. 大學生:在學業和生活中,我們要保持節鼓的精神,不斷追求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