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
基本解釋
(1). 唐 代稱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為三學,隸屬國子監。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新唐書·儒學傳序》:“廣學舍千二百區,三學益生員,并置書算二學,皆有博士。”
(2). 宋 代稱太學之外舍、內舍、上舍為三舍,亦稱三學。《宋史·職官志五》:“ 熙寧 初,詔用經術取士,廣闊黌舍,分為三學,增置生徒總二千八百人。”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上》。參見“ 三舍法 ”。
(3).佛教稱戒學、定學、慧學為“三學”。《翻譯名義集·示三學法》:“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學是為涅槃法。”
成語(Idiom):三學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u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學習的三個方面,即學業、修身和做人的道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學是由“學”字構成的成語,它包含了人們學習的三個方面。其中,“學業”指的是學習知識,追求學術成就;“修身”指的是修養品德,追求道德修養;“做人的道理”指的是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和方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學一詞常用于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場景,強調學生應當全面發展自己,不僅要追求學業上的進步,還要注重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一篇中。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了學生應當全面發展自己,不僅要追求學業上的進步,還要注重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三”和“學”。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生們應當重視三學,不僅要努力學習知識,還要注重修身養性和培養良好的為人處世的智慧。
2. 教師們應當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三學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學的含義與每個字的發音相聯系,例如,“三”可以與“三個方面”聯想,而“學”可以與“學習”相聯系。通過這種聯想,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三學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三學,還有許多與學習相關的成語,例如“學富五車”、“學無止境”等。學生們可以進一步學習這些成語,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三學水平。
2. 初中生:三學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要注重學業、修身和為人處世的道理。
3. 高中生:大學錄取競爭激烈,我們要全面發展自己,提高三學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