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券
成語(Idiom):折券
發音(Pronunciation):zhé q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法兌現的票據或憑證,也用來比喻無法兌現的承諾或諾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折券是由“折”和“券”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折”表示折扣、打折的意思;“券”表示票據、憑證的意思。折券原指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無法按原價兌現的票據或憑證。后來,這個詞語引申為無法兌現的承諾或諾言,形容信用不佳或言而無信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折券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不守信用、不兌現承諾的情況。例如,在商業交易中,如果一方違約不按照協議兌現承諾,可以說他折了券;在人際關系中,如果朋友答應幫忙但最終沒有兌現,也可以說他折了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折券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傳,古代有一個商人,他欠了一位債主很多錢。債主催促商人還錢,商人答應了,但一直拖延不還。最后,商人給債主寫了一張借據,上面寫著“十年后還錢”。然而,十年后商人卻再也沒有出現,債主只好將這張借據撕成了碎片。從此以后,人們用“折券”來形容無法兌現的票據或憑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折”和名詞“券”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答應幫忙,但最后卻折了券。
2. 這家公司一直拖欠員工工資,真是折了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折券”與“無法兌現的承諾”聯系起來,想象一張被折疊破碎的借據,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信用、承諾相關的成語,例如“不守信用”、“言而無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答應和我一起玩,但最后折了券。
2. 初中生(12-15歲):他說要給我買禮物,結果折了券,什么也沒有買。
3. 高中生(15-18歲):他承諾幫我復習功課,但最后折了券,一點也沒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