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
基本解釋
完全反過來。《新唐書·孟簡傳》:“代 李遜 為 浙東 觀察使。 遜 抑士族,右編人,至恣橫不檢。及 簡 ,一反之,農估兼受其弊,時謂兩失之。” 毛澤東 《把軍隊變為工作隊》:“今后將一反過去二十年先鄉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變為先城市后鄉村的方式。” 朱丹 《畫外隨筆》:“解放后,老人一反過去的習慣,常常出門拜客,參與社會活動。”
成語(Idiom):一反(yī fǎn)
發音(Pronunciation):yī f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與原來的情況、態度相反或完全不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一指一個,反指相反。一反的基本含義是指與原來的情況、態度相反或完全不同。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變化迅速、出人意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反常常用于描述人的行為或態度的轉變。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改正錯誤,變得更加謹慎。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突然改變立場或觀點,與以往的表現完全不同。此外,一反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性質或特點的突然轉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中。故事講述了孔子的弟子陽貨在經商時,因為貪圖利益而做了違反道德的事情。后來,陽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決定改正。孔子對陽貨的轉變非常高興,贊揚他“一反其道,而行其仁”。這個故事成為了一反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易于記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以前總是懶散不努力,但是最近一反常態,變得非常勤奮。
2. 她過去對待學習總是漫不經心,但是現在一反既往,努力學習每一門課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陽貨的故事聯系起來記憶一反這個成語。想象陽貨在經商中犯了錯誤,然后意識到并改正了自己的行為,最終得到了孔子的贊揚。這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記住一反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一反相關的成語,如一反常態、一反既往等。了解這些成語的具體含義和用法,可以更好地運用一反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以前不喜歡吃蔬菜,但是現在一反常態,每天都吃很多蔬菜。
2. 初中生:他過去總是遲到早退,但是最近一反既往,每天都準時到校并積極參加課堂活動。
3. 高中生:她以前對待學習總是漫不經心,但是現在一反常態,每天都專心學習,爭取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