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
基本解釋
◎ 人均 rénjūn
(1) [per person]
(2) 每人平均
去年全村分配人均二百三十九元
(3) 按每人平均計算的
人均分配
人均收入
英文翻譯
1.per capita
詳細解釋
人為的樂聲。相對于“天籟”而言。 宋 蘇軾 《崔文學申攜文見過賦一篇示志舉》詩:“蕢桴和葦籥,天節(jié)非人均。” 王十朋 注引 趙次公 曰:“天節(jié),自然之樂也。人均,人為之樂也。”
按人平均。《人民日報》1983.11.17:“我國人均耕地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三分之一。”
成語(Idiom):人均(rén jūn)
發(fā)音(Pronunciation):rén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平均每個人的數(shù)量或數(shù)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人均是一個用來表示平均每個人的數(shù)量或數(shù)值的成語。它通常用來描述某種資源、收入、消費等在人口中的平均分配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人均常用于經濟、社會等領域,用來評估和比較不同地區(qū)、國家或群體的平均水平。它可以用來描述國民收入人均、人均GDP、人均壽命等指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人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原文是:“人之無良,人均以為賢。”意思是人們普遍認為沒有什么好人了。后來逐漸演變?yōu)楸硎酒骄總€人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人均是由“人”和“均”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人”表示人類,而“均”表示平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國家的人均GDP在過去十年里有了顯著的增長。
2. 這個城市的人均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要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人均”與“平均每個人”進行聯(lián)想,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人均相關的經濟指標,如人均消費、人均教育投入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發(fā)展水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的人均成績都超過90分。
2. 初中生:這個城市的人均收入比我們家鄉(xiāng)高很多。
3. 高中生:我對人均GDP的研究發(fā)現(xiàn),經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們的生活質量更高。
4. 大學生:人均壽命的延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5. 研究生:人均資源分配不均衡是造成社會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