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錙銖較量
發音(Pronunciation):zī zhū jiào l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小事情計較得很細,甚至為了一點點小利益而爭吵較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銖較量源自《左傳·哀公十四年》:“吾聞之,貪夫徇財,不義之謂也;凡貪夫徇財,銖錙不爽,較量者眾。”這里的“錙銖”指的是古代貨幣單位,形容非常小的東西。成語的含義是指人們為了一點點小利益而斤斤計較,爭吵不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利益上爭斗或爭吵時,不計較大局,糾纏于瑣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春秋時期魯國左丘明編寫的一部史書,其中記載了各國的政治斗爭和人物傳記。在《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描述了貪夫徇財、銖錙較量的情景,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錙銖較量的結構是“名詞 + 動詞 + 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為了一點點利益,錙銖較量,爭吵不休。
2. 在團隊合作中,不要為了小事情錙銖較量,要著眼大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錙銖”與非常小的東西聯系起來,想象兩個人為了一點點小東西而爭吵不休的情景,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利益相關的成語,如“爭風吃醋”、“利欲熏心”等,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為了一顆糖果,他們錙銖較量,不肯讓步。
2. 初中生:考試成績只差一分,他們為了爭第一而錙銖較量。
3. 高中生:在班級競選中,兩個同學為了一點點權力而錙銖較量。
4. 大學生:在實習中,同學們為了一點點實踐機會而錙銖較量。
5. 成年人:在工作中,同事們為了一點點獎金而錙銖較量,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合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