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伎
基本解釋
(1).古指工商業。 漢 荀悅 《申鑒·時事》:“絶末伎,同本務,則事業脩矣。”
(2).不足道的技藝。 晉 張華 《勵志》詩:“ 養由 矯矢,獸號于林; 蒲盧 縈繳,神感飛禽。末伎之妙,動物應心。”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懲戒》:“ 高宗 朝, 姜恪 以邊將立功為左相, 閻立本 為右相。時以年饑,於國子學生歸,又限令史通一經。時人為之語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三館學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經。’以末伎進身者,可為炯戒。” 明 劉基 《贈弈棋相子先序》:“蓋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
成語(Idiom):末伎(mò jì)
發音(Pronunciation):mò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某個領域或技能上只掌握了一點皮毛,只是一技之長而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末伎是由“末”和“伎”兩個字組成,其中,“末”意為末尾、最后,表示在某一領域或技能上只掌握了最后一點,沒有全面的掌握;“伎”意為技藝、本領,指的是一種特定的技能或才能。因此,末伎指的是只掌握了某一領域或技能的一點皮毛,只是一技之長而已,沒有全面的掌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末伎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某個領域或技能上只有一點點的了解或掌握,而不是真正的專家或精通者。可以用于諷刺一些只會一些表面技能的人,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謙虛地形容自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孟子和荀卿的對話。孟子問荀卿:“子之伎術何如?”荀卿回答:“伎術不過是末伎。”這段對話中的“末伎”一詞就是最早出現的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音樂方面只是末伎,對其他藝術形式一竅不通。
2. 我只是個末伎,對這個行業的了解還很有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末伎”拆分成“末尾”和“技藝”,表示只掌握了技藝的末尾,沒有全面的掌握。可以通過將這個意象與實際場景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技藝或才能相關的成語,如“技高一籌”、“出類拔萃”等,以豐富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畫畫方面只是末伎,還需要多多練習。”
2. 初中生:“雖然我在足球方面只是末伎,但我會努力提高自己。”
3. 高中生:“我在數學競賽中只是末伎,與那些頂尖的選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4. 大學生:“在編程方面,我只是末伎,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