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均
基本解釋
(1).古代官名。《周禮·地官·土均》:“掌平土地之政,以均地守,以均地事,以均地貢。”
(2).按土地質量以確定其等差。《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均之灋,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職,以令地貢,以斂賦,以均齊天下之政。”
土均(tǔ jūn)
發(fā)音:tǔ jūn
基本含義:指土地平均分配。
詳細解釋:土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土”和“均”。其中,“土”是指土地,而“均”表示平均分配。土均的含義是指土地按照平均的方式分配給每個人。
使用場景:土均常用于描述土地的分配問題,尤其是在農村土地改革或土地資源爭議的情境中。也可以用來比喻公平合理地分配其他資源或權益。
故事起源:土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孟子·公孫丑上》這篇文章中。文章講述了一個故事:公孫丑問孟子:“人之有土,富貴者得盡地之利,貧賤者何如?”孟子回答說:“土均則民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土地應該平均分配給每個人,才能使人民富裕。
成語結構:土均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名詞“土”和動詞“均”組成。其中,“土”作為主語,表示土地;“均”作為動詞,表示平均分配。
例句:
1. 農村土地改革后,土地得到了土均。
2. 在這個國家,土均是法律規(guī)定的原則。
記憶技巧:可以將“土均”與“土地平均分配”進行聯(lián)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有關土地改革和土地資源分配的知識,可以深入研究中國的農村發(fā)展和土地管理政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公平就是土均,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
中學生:我認為土均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只有實現(xiàn)土地的平均分配,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大學生:在城市化進程中,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均的原則變得尤為重要,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