拊石
拊石(fǔ shí)
發音:fǔ shí
基本含義:拍打石頭,比喻虛構事物。
詳細解釋:拊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拊指用手輕輕拍打,石指石頭。拊石的基本含義是用手輕輕拍打石頭,比喻虛構事物,指的是編造、捏造虛假的事情或情節。
使用場景:拊石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們編造謊言、虛構事實,尤其是在描述故事、小說、傳說等虛構內容時使用。可以用于貶義的情況,暗示對虛假的批評和反對。
故事起源:拊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故事。相傳,有一個叫做李白的詩人,他非常喜歡寫詩,但他的詩作經常被人批評不夠真實,太過虛構。有一天,李白在寫詩時,看到路邊有一塊平滑的石頭,他突然受到啟發,用手輕輕拍打石頭,然后寫下了一首名為《拊石詩》的作品。這首詩表達了李白對于虛構事物的思考和批評,成為了后來拊石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拊石是一個動賓短語的結構,其中“拊”是動詞,表示拍打,“石”是賓語,表示石頭。
例句:
1. 他的言辭如同拊石一樣虛假。
2. 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完全是拊石編造的。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拊石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用手輕輕拍打一塊石頭,然后編造了一個虛假的故事,這樣可以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李白的詩歌創作和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的故事都是拊石編造的。
2. 初中生:這本小說中的情節太拊石了,完全不真實。
3. 高中生:歷史課上老師告訴我們要警惕拊石的信息,要學會辨別真假。
4. 大學生:這個政治家的演講充滿了拊石的成分,不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