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毫
成語(Idiom):拈毫(niān háo)
發音(Pronunciation):niān h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拿起毛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拈毫一詞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援筆拈毫,紙上飛龍。”意思是拿起毛筆在紙上寫字或繪畫。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書法家或畫家拿起毛筆的動作,也引申為開始寫作或繪畫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拈毫一詞常用于描述文人墨客的行為,可以用于各種文學創作和藝術創作的場景。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開始做某件事情或開始展開某項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拈毫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的《世說新語》中,該書是一部記載了東晉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物故事的著名文學作品。在該書中,拈毫被用來形容文人援筆寫字或繪畫的場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拈毫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拈”和名詞“毫”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拈毫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文章。
2. 畫家拈毫之間,紙上飛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拈毫與拿起毛筆寫字或繪畫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形象,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藝術創作相關的成語和詞語,了解更多關于書法、繪畫等方面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年齡:8歲):老師拈毫之間,黑板上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
2. 初中生(年齡:15歲):我喜歡拈毫寫字,每天都會寫幾頁日記。
3. 高中生(年齡:17歲):他拈毫之間,創作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油畫。
4. 大學生(年齡:20歲):在詩人的拈毫之間,誕生了一首流傳百世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