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謁
基本解釋
拜見。《鏡花緣》第十五回:“ 唐敖 道:‘門生多年未見老師,無日不思,今日得瞻慈顏,不勝欣慰,自應登堂叩謁。’”《玉嬌梨》第十八回:“ 蘇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無甚事,老先生行后也就要動身了。大都違顏半月,即當至貴村叩謁矣。’”
成語(Idiom):叩謁(kòu yè)
發音(Pronunciation):kòu y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拜訪、探望,特指拜訪高官、貴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叩謁是由“叩”和“謁”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叩指跪拜,謁指拜訪。古代官員或普通百姓拜訪高官、貴人時,要先行跪拜,然后再進行拜訪,以示恭敬和禮貌。因此,叩謁這個成語就表示拜訪高官、貴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和敬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叩謁這個成語一般用于形容拜訪上級領導、尊貴的人物,表示對對方的敬意和尊重。在正式的場合,比如拜訪領導、拜訪名人等,可以使用叩謁來表達自己的敬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叩謁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會。古代官員或普通百姓拜訪高官、貴人時,要先行跪拜,然后再進行拜訪,以示恭敬和禮貌。這種行為被稱為叩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叩謁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叩”和動賓短語“謁”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特地前來叩謁,向領導匯報工作。
2. 學生們紛紛前來叩謁名師,向他請教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住叩謁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高官、貴人面前,先行跪拜,然后再進行拜訪,以示恭敬和禮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拜訪、禮儀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拜會”、“敬禮”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去叔叔家叩謁,送他生日禮物。
2. 初中生:明天我要去市長辦公室叩謁,向他提出環境保護的建議。
3. 高中生:我在大學期間曾叩謁過著名的科學家,向他請教研究方法。
4. 大學生:我計劃叩謁一位企業家,向他請教創業經驗。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對你學習叩謁這個成語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