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
基本解釋
組詩名。清代龔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辭官回鄉途中所作的詩。均為七言絕句,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表達了作者對政府腐敗、國家衰亡、社會黑暗的深切擔憂和強烈不滿,詩作大多感情沉郁、氣勢恢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歷來被人傳誦。
成語(Idiom):己亥雜詩 (jǐ hài zá shī)
發音(Pronunciation):jǐ hài zá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雜亂無章的詩句或文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己亥雜詩源自唐代,是指用己亥年(即十二地支中的第12個年份)的詩句來形容文章或詩句雜亂無章、毫無章法。己亥雜詩常用來形容文筆混亂、缺乏條理、難以理解的文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己亥雜詩可以用來批評一些寫作不規范、雜亂無章的文章或詩句,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思維混亂、不清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唐代文學家韓愈在《韓荊州集序》中曾說:“自己亥雜詩以來,詩人之風日下。”他批評當時的文人詩作雜亂無章、缺乏章法,認為這種寫作風格是導致詩風日漸衰落的原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己亥雜詩是由“己亥”和“雜詩”兩個詞組成,其中“己亥”指的是農歷十二地支中的第12個年份,也是一個時間單位,而“雜詩”指的是雜亂無章的詩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寫作風格就像是己亥雜詩,毫無章法可言。
2. 這篇文章的結構太亂了,簡直就是一篇己亥雜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己亥雜詩”與雜亂無章的畫面聯系在一起,幫助記憶其含義。也可以想象一個作家在寫作時,手忙腳亂地把紙張上的文字弄得亂七八糟,形成一篇己亥雜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唐代文學和詩歌發展的知識,可以進一步理解己亥雜詩的起源和使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作文寫得像己亥雜詩一樣,一點也不好看。
2. 初中生:老師批改我的文章時說,句子之間的連接太差了,像是一篇己亥雜詩。
3. 高中生:這篇小說的結構太亂了,讀起來像是一首己亥雜詩。
4. 大學生:他的論文寫得太雜亂了,看起來就像一篇己亥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