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引
基本解釋
[釋義]
(動)勾結某種勢力,或引誘人做不正當的事。
[構成]
并列式:勾+引
[例句]
他勾引青年做壞事。(作謂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tempt; entice; seduce; lure; allure; undo; toll
詳細解釋
◎ 勾引 gōuyǐn
(1) [seduce;induce]∶引誘人做不好的事
架不住壞人的勾引
(2) [entice]∶引人上鉤使之聽任擺布
(3) [fascinate;attract;draw]∶吸引
小孩被賽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紅紅綠綠的洋鐵銅鼓、洋鐵喇叭勾引住了。——《多收了三五斗》
(1).勾結串通。《魏書·獠傳》:“ 法僧 在任貪殘, 獠 遂反叛,勾引 蕭衍 軍圍逼 晉壽 。”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嘉靖 之季,倭奴犯 浙 、 直 、 閩 、 廣 ,而獨不及 山東 者, 山東 之人不習於水,無人以勾引之故也。”
(2).引誘。《警世通言·喬彥杰一妾破家》:“ 小二 見他家無人,勤謹做活。 周氏 時常眉來眼去的勾引他。”《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賈蕓 、 賈薔 等﹞時常在外書房設局賭錢,喝酒……那 賈薔 還想勾引 寳玉 。” 楊朔 《大旗》:“最叫 殷老大 痛心的是,兒子竟受了 日本 浪人的勾引,常往白面館跑,沒錢抽時,便從家里偷東西變賣。”
(3).招引;吸引。 唐 杜甫 《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詩:“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妬紅花卻倒吹。” 元 于伯淵 《點絳唇》套曲:“秋波送搬鬭的春山縱,春山縱勾引的芳心動。” 清 汪懋麟 《人日同駿霞醉白叔定家兄游平山》詩:“春聲勾引向山行,歲首難逢七日晴。” 葉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小孩給賽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紅紅綠綠的洋鐵銅鼓,洋鐵喇叭勾引住了,賴在那里不肯走開。”
成語(Idiom):勾引(gōu yǐn)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y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勾引指的是用言語、行動或其他手段引誘、誘惑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勾引是一種具有欺騙性質的行為,常常用于形容引誘他人做出錯誤的事情或違背道德的行為。勾引可以是通過言辭上的誘惑,也可以是通過行動上的引誘,目的是讓他人陷入困境或犯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勾引這個詞語通常用于描述某人使用不正當手段誘導他人做出違背道德的行為。可以用于描述個人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于描述社會或政治上的誘導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勾引”的起源故事并不明確。這個成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體的來源和故事已經無從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勾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勾”和“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用美色勾引了他,讓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2. 那個商人用高額利潤勾引了他的朋友,導致朋友陷入了經濟困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成語“勾引”的方法可以是將“勾”和“引”兩個字形象化地聯想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指勾住別人的衣物,然后用力地往外拉,表示誘導他人做出錯誤的行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勾引”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之相關的成語,如“引誘”、“誘惑”等。這些成語都與誘導、引誘他人做出錯誤行為有關。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她用糖果勾引了小貓,讓它跟著她回家。
2. 初中生(13-15歲):他們用游戲勾引了我,讓我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
3. 高中生(16-18歲):他們用金錢勾引了他,讓他加入了一個不良團伙。
4. 大學生(19-22歲):她用美色勾引了他,讓他迷失了自己。
希望這個關于“勾引”的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